去年8月開始的新一輪治理,正在改變中國互聯網的輿論生態。
  在此期間,中央提出,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;管理部門提出“七條底線”,公安部門打擊網上謠言;兩高出台有關網絡謠言的司法解釋。
  網民對治理效果的評價是:網絡空間霧霾漸散,晴空初現。
  互聯網管理和幹部轉作風、反腐倡廉一起,被網絡名人視為蛇年的三大亮點。
  對網絡空間的治理,成為官方和民間的最大公約數。
  日前,多家官方、半官方輿情研究機構提交報告,詳述網絡輿論生態變遷。
  上述機構提出,在打造中國經濟“升級版”時,需要奠定一個維護體制權威的輿論環境。新的十年,在互聯網發展和管理之間如何取得平衡,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。
  網民稱呼他為“習大大”
  微博首發領導人調研消息,網絡化、碎片化報道推廣領導人形象
  “習大大來南鑼鼓巷了!”2月25日上午,網友在微博上發佈帖文。隨後,萬餘人轉發這一消息,不少網友“求合影”。
  習近平又一次展示了他的親民形象。在調研中,他笑著伸手示意圍拍的記者遠離文物,“小心別碰了,砸了我得負責”。
  這不是習近平第一次與北京市民的親密接觸。2013年年底,調研途中,習近平和幾個工作人員一起,去慶豐包子鋪吃了一頓簡單的午餐。
  與傳統的領導人報道不同,習近平的上述活動,第一傳播場在網絡上,而且信息的首發者,並非官方通訊社,而是網友。
  在門戶網站上、手機客戶端、微博、微信上,領導人的這些活動都被重點推薦。
  在網絡上,網友給了習近平另外一個稱呼:“習大大”。在習近平的老家陝西,這個稱呼被用來稱呼父親的兄弟。
  在其他的輿論場上,領導人並不會被這樣親切地稱呼。
  中央領導人的形象,在網絡上還被“卡通化”了。去年10月14日,一部題為“領導是怎麼煉成的”的動漫,迅速成為點擊排行榜首位。在這部片子里,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首次以動漫的形象出現。
  這部片子用習近平等中央領導人的履歷,講述中國領導人的產生方式,並與其他國家的領導人產生機制對比,說明中國領導人的產生是極其複雜的,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。
  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政治,之前很少見。在網上,網友幾乎一邊倒“點贊”。
  2月19日,習近平“時間去哪兒了”的官方漫畫形象發佈。港媒評論稱,這可以與“小平您好”媲美。
  2月26日,李克強的官方漫畫形象也被髮布。
  在網絡上由網民推廣中央領導人的形象,是中國網絡輿論的歷史性變革。
  有關政府部門表示,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調研活動,在網絡上的碎片化報道,“習大大”的親民形象進一步深入人心。
  政務微博“國家隊”初成氣候
  網絡負面批評性帖文下降,政府在網上被“圍觀”局面改變
  去年8月以來,各地驟然加大互聯網管理力度。這次行動,以打擊網絡謠言為主要標誌。
  人民網一項統計顯示,去年8月以來,網絡輿論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,網上的正面力量已初步“奪回麥克風”,扭轉了前幾年政府工作在網上被“圍觀”的被動局面。
  “正能量覆蓋負能量”的一個表現,就是網上爆料社會負面現象特別是非理性批評政府的聲音明顯減少。
  人民網測評顯示,去年9月份,“天涯社區”負面批評性帖文下降了63%。9月份以來,網絡不實信息的平均壽命,縮短到24小時以內。
  研究機構認為,網絡輿論場不再是負面情緒宣泄場。
  去年10月25日,浙江溫嶺發生殺醫案。媒體曝光後,網絡輿論的關註點集中在反對醫療暴力,反思醫患關係。
  在一年之前,輿論反映迥異。2012年3月,哈醫大附屬第一醫院發生殺醫案,並造成三人受傷。
  患者的舉動得到了近7成網民的“贊賞”。6161人中,有4018人在選擇“讀完這篇文章的心情”時表示“高興”。一條認為應該“舉國歡慶”的帖子,得到了5172個“頂”。
  多家機構提供的研究報告均顯示,去年8月之後,網絡大V發言更為謹慎。
  微博輿論場在此時出現變化。中國傳媒大學研究顯示,政務微博“國家隊”初成氣候。
  統計顯示,至2013年底,政務微博已經超過24萬個,成為黨政部門的“標配”。
  人民網數據顯示,在重大、突發輿情中,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增強了。
  研究者將上述這些變化歸結為,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召開和“七條底線”的劃定。
 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魯煒對新京報記者表示,雖然網絡空間正在逐步清朗起來,但是相關工作仍然任重道遠。
  民間反腐舉報得到規範
  中央紀委官網平均日接舉報800件,網民關註點集中在司法和民生
  民間的網絡反腐,從2012年年底開始,讓官員密集落馬。其中包括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被網絡實名舉報、陝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被網絡曝光擁有多塊名錶。
  數據顯示,2013年的前8個月,平均每月有2起網絡反腐案例。
  網絡反腐契合了新一屆黨中央的反腐決心。但也有聲音認為,網絡反腐容易被商業敲詐利用,也不利於保護公民隱私,必須予以規範。
  負責互聯網信息監管的國信辦,在2013年繼續清理一批敲詐網站,這些網站不少也以反腐為名。
  去年9月,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正式開通。
  數據顯示,中央紀委官網平均每天收到網絡舉報800件左右。媒體稱之為,網絡反腐,官方從幕後走向台前。
  人民網的研究顯示,去年9月之後,民間網絡反腐明顯減少,造成較大影響的,寥寥無幾。
  研究者發現,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,改革成為網絡輿論場的共識。截至去年年底,關於“改革”的微博詞頻達到870萬條。
  網民的註意力更多地集中到民生話題上來。一家門戶網站調查顯示,養老等社會福利話題,吸引了三成以上的註意。
  研究者表示,在民生問題上的爭議,涉及民眾的安全感。
  在2013年的輿論場中,司法公正成為空前集中的議題。數據顯示,在去年的20個熱點輿情事件中,司法案件占半數以上。
  新技術應用“配好剎車再上路”
  網絡新技術考驗政府監管,研究稱互聯網管理存體制性障礙
  去年8月10日提出的“七條底線”,在業界看來,並不是一個高壓政策,它更側重網民的自律和自治。
 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治理網絡的思路,被海外媒體稱為“柔性管理”。
  管理者要面對的,還有層出不窮的互聯網新技術。
  中文互聯網數據研究資訊中心公佈,很多社交行為,轉向微信。
  騰訊微博事業部提供的數據顯示,微信用戶已達5億,海外用戶超過1億。截至去年10月底,微信公共賬號超過200萬個。
  多家輿情研究機構認為,即時通訊工具和新聞客戶端,傳遞信息私密,為網絡管理帶來新難題。
  相對於微博的廣度傳播,微信傳播信息更為精確,而且封閉。
  還有互聯網產品擁有“閱後即焚”功能,信息閱讀完後,立即自動“燒毀”,不留痕跡。
  一家官方互聯網研究中心對此作出判斷:互聯網發展越來越朝著有利於網民隨意發表言論,而不利於加強監管的方向前進。
  官方對這些新媒體監管態度是,新技術的應用如同新車出庫,要“配好剎車再上路”。
  多家研究機構認為,中國互聯網管理仍然面對體制性問題。比如,互聯網管理是屬地管理,這種行政架構與互聯網傳播的無邊界有衝突。
  官方希望儘快完成互聯網與現行政治體制的磨合。
  一個相對的共識是,體制需要認可和接納網民這種新的社會參與力量,而網民的意見表達和政治參與,也要學會理性。
  □新京報記者 宋識徑 李丹丹 北京報道  (原標題:“柔性”管理半年 網絡空間“清朗起來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p65rpmt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